数字中国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
数字中国成效显著
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
5G基站总数455万个、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数据产业规模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数据生产量达到41.06泽字节,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在国新办8月14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数据产业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等业态,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空间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当前,数据技术正从商业智能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进,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不断深化,数据“采存算管用”全链条焕新迭代,催生出“数据即服务”“知识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年均增速15.7%,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同时,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布局,资源集聚、技术创新、应用牵引、安全支撑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从区域看,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资源共享、创新联动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22.6%,集聚数据企业超10万家,是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从城市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资源要素富集、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吸引大量头部企业和创新主体,产业生态化集聚趋势较为明显。“今年,我们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刘烈宏说。
作为数据资源供需对接重要载体,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十四五”期间,国家数据局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提出了匿名化处理等9项重点技术规范。截至目前,已经建成25个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份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
“我们接入了包括数据交易所、数据开发商供数、治数、用数等各类主体超过2000家。在设施标准制定方面,吸纳了产学研120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广泛凝聚共识;在设施应用方面,支撑政务治理、金融风控等上百个场景应用,上架了近万个数据产品,形成了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安全支撑为重点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说。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十四五”时期,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开发利用成效和水平,均达到全新高度。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到41.06泽字节,比“十三五”末翻一番,人均数据生产量更是“十三五”末的2.2倍。
“我们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建设。”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介绍,在公共数据方面,印发了《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资源登记、授权运营、价格机制相关政策发布实施。《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出台实施,省市两级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政策超过87项,政务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发和授权运营更加规范和高效。国家登记平台登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覆盖超过78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数据体量超过6PB,提供了便利、权威的找数、用数渠道。
在企业数据方面,国家数据局出台专门政策文件,推动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布局了22个行业和28个企业试点项目,实施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形成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要素流通的政策“组合拳”,为企业推进数据开发、融入数智化浪潮按下“加速键”。
数据资源开发离不开应用场景作支撑。为此,国家数据局打造“数据要素×”、公共数据“跑起来”等品牌,发布70个示范场景,覆盖智慧农业、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应用成果。
从行业看,基于气象数据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超过1.4万个,支撑了近13万个应用场景;从地方看,一些城市开展政企数据合作,实现对道路信号灯的智能调控,助力破解拥堵难题;从市场看,服装企业利用消费数据,开展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从设计下单到生产发货,最快只需要3天,数据驱动的柔性供应链模式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
全民共享数字红利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技术加速应用,使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均发生深刻改变,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可及性,让民生保障持续升温。
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实现“一卡通”区域服务互联互通。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高效办成一件事’已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推进新阶段,越来越多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刘烈宏告诉记者,过去为新生儿办理业务需要往返多部门提交材料,如今在线上完成信息填报后,相关数据通过跨部门共享机制自动流转,多个事项可在几天内高效办结。
此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持续深化,自然灾害智能预警等应用取得实效,城市治理从“分散管控”转向“全域协同”,智慧治理和韧性安全能力全面增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不断深化,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领域免申即享场景应用不断丰富。
数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智慧文旅方面,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智慧社区方面,社区服务更加智能,“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服务“指尖可达”,居家智能健康管理、远程问诊等应用,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陈荣辉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