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资本市场近十六年:A股市值从12万亿到85万亿,上市公司数翻3倍

栏目:热点   作者:谷小金   发布时间:2024-11-13 08:03   阅读量:18048   

编者按:时光的力量滚滚向前,潜移默化,改变世界、改变时代、改变每一个人,不可逆转。11月18日,《时代周报》将迎来十六周岁生日。十六年来,我们以富有穿透力的思想和锐利的新闻事实,用专业视角解读中国资本趋势和产业变革,用工匠精神讲好大国崛起的中国故事,用财经智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梦。我们见证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一个个关于勇敢、热爱、求变的故事。值此十六周年之际,《时代周报》推出“为勇敢作序”特别报道,为勇敢鼓与呼。

A股上市公司总数翻了3倍,总市值翻了接近7倍;创业板、科创板,再到北交所;全面注册制落地……十六年来,时代周报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根据Wind数据,2008年11月,A股的上市公司总数为1603家,总市值仅有12.25万亿元;截至2024年10月,A股的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达到5372家,总市值高达85.16万亿元。

回顾过去16年的高速增长,其背后是A股多个阶段的探索。从2009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正式上市,再到2019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科创板正式开板、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成立,中国资本市场搭建日益完善。这期间还穿插着注册制改革,从提出到试点,再于2023年全面落地的过程。

如今,A股拥有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3大证券交易所,构建了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立足国际视野,定位国际资本市场。

今年9月24日以来,A股迎来“史诗级”拉升行情,多项交易额、核心指数上涨,且均无一例外地破纪录,市场情绪高涨。但狂欢过后,A股能否迎来“慢牛”“长牛”?过去数十年的经验累积,又能给A股提供什么参考?

多层级资本市场逐步形成

2009年10月23日,深交所创业板正式举行开板启动仪式。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正式上市。

A股投资者对创业板期待已久。早在上世纪末,199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拟建单独的高科技股票交易系统的决议。2000年10月,深交所停发新股、筹建创业版。但往后由于美股和港股的创业板巨震,深交所创业板进度被延缓。

酝酿十年之久,投资者也给予创业板激烈的反馈。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7倍,远高于当时全部A股的平均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

在往后三年内,A股迎来IPO小高潮。时代周报根据Wind数据测算,A股的新上市企业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实现净增长363、279、152家。截至2012年末,A股上市企业已经达到2494家,总市值达到23.04万亿元。

在市场一片向好情境下,证监会持续发力。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正式揭牌运营。在此之前,证监会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四地政府分别签署“新三板”扩大试点合作备忘录,随后逐渐面向其他地区。

也是在2013年,“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首次被明确提出。

到了2014年末,A股迎来爬坡式行情,2015年上半年行情爆发。2015年1月5日至6月12日,上证指数从3350.52点上升至5166.35点。但行情的极端波动不可预测。当年6月15日至8月26日,上证指数从5166.35点极速下降至2927.29点。

当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实施期限为两年,之后于2018年2月延长至2020年2月。

2019年6月,上交所科创板开板,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持续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一年后,2020年8月,注册制改革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的创业板,标志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2021年,A股上市公司净增长542家,截至年末总市值达到91.88万亿元。

伴随注册制改革落地的还有退市新规。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退市新规,在明确了原有股票面值低于1元的面值退市指标外,还新增了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2008年至今,A股已退市企业共有231家。其中,实施退市新规以来,2021年至今的退市企业共有163家,占比超过70%,新规效应明显。

也是在2021年,证监会深化“新三板”改革,当年9月成立北交所,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的递进层次,也同步试点注册制。截至2024年11月12日,北交所上市企业共有257家,总市值达到6732.46亿元。

京、沪、深三大证券交易所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大交易所对应的板块及服务企业类型也不尽相同。此外,经过4年的探索,注册制改革于2023年推行至沪深主板市场,注册制全面落地,发行审核权也下放至交易所。

A股市场“百花齐放”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不同板块的构建已然给各类型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需求。目前,主板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时代周报记者从过去16年间,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以及行业市值占比的变化发现,当下的A股已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根据Wind数据,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划分,截至2024年10月,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机械设备行业577家,占比10.76%;医药生物行业493家,占比9.19%;电子行业471家,占比8.78%;基础化工行业422家,占比7.87%;电力设备行业377家,占比7.03%;计算机行业360家,占比6.71%。

其余25个行业的占比均在6%以下,其中有9个行业占比在2%至3%,有13个行业占比在2%以内,行业分布均匀。

而在16年前,在截至2008年11月的数据中,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高的行业为医药生物,占比8.12%。而电子行业仅有56家,占比3.85%;计算机行业仅有50家,占比3.44%。

从总市值来看,作为大盘蓝筹的银行股,其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子板块已经跃居第二位。食品饮料、汽车等民生消费类行业也“榜上有名”。

2008年11月,银行板块的市值为4.12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27.68%;其次是石油石化,占比19.91%;非银金融(1.18万亿元)占比7.97%。彼时,三大行业的市值占整个A股市场超过50%的比例,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如今,尽管银行股的地位不可撼动,但其市值占比已经大幅降低至15%以下。截至2024年10月,银行板块的市值为12.27万亿元,占比12.64%;排名第二的电子板块,占比9%;排名第三的非银金融(7.44万亿元),占比7.67%;其次是医药生物(6.20万亿元)占比6.38%,电力设备(6.00万亿元)占比6.18%。此外还有食品饮料、通信、石油石化、计算机、汽车、机械设备等六个行业的市值占比在4%至5%之间。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时代财经预判,未来行业分布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传统行业的占比会减小,而新兴经济的占比会进一步增加。

杨德龙表示,从经济转型来看,未来经济发展最受益的行业,应该是集中在消费,新能源、科技等三大领域,这些行业将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截至2024年11月的A股行业市值占比。

科创板5周年、创业板15周年,改革再出发

A股百家齐放的背后是“双创”板块的构建。毫无疑问,在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双创”板块的顺利面市均具有划时代性的创新意义。

今年6月13日、10月30日,也正值科创板开板5周年、创业板开板15周年。“双创”板块也迎来新一轮制度完善,更好地引导市场发展,改革再出发。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其中第一条便是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科创板八条”的第四条则是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

10月30日,根据深交所官方公众号信息,截至当日,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1358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其中约九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交所还提出五条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配性;二是深入落实“并购六条”,强化并购重组功能,提升重组审核效率;三是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四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压实“看门人”责任,强化行业自律监管;五是推动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不难看出,提高对优质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并购重组等是近年来资产市场改革的高频词。

今年9月27日,《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出台,并购重组的热度再度推向高潮,也标志着A股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并购重组周期。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Wind全球并购库数据整理统计,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来有披露进展,由A股上市公司发起,涉及重大重组的并购事件共99起,其中已完成重组的有15起,失败的有38起。

“纵观历次政策周期,宽松的并购重组政策对股市或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因为企业或可借助外延式扩张提速发展,行业能借助集中度提升优化竞争格局。”华商数字经济混合基金经理刘力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企业通过并购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但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能够快速掌握关键技术,完成横向拓展。

但刘力也提醒,企业外延扩张的同时需注意风险,比如企业脱离主业导致的经营风险和监管风险、企业过度融资与经营投机化的风险、并购竞买方面临收购标的经营不善导致的商誉减值风险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顶尖经济网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