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82.8万靶向治疗开启肺癌精准疗法时代
“2023肺癌精准诊疗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四地同步召开。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以及国内外肺癌领域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就肺癌精准诊疗领域前沿进展,探讨肺癌精准诊疗未来发展方向。
肺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82.8万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肺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82.8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首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癌”。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小细胞肺癌则占15%左右。
“2004-2013年间,EGFR、ALK、HER2等靶点的药物研发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约45.9%的中国NSCLC肺癌患者都有EGFR突变。因此,EGFR靶向药的出现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中国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需求,相比传统治疗手段显著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表示,2005年世界首个肺癌口服靶向药在中国上市,打破了晚期肺癌只能放化疗的僵局,随着首个肺癌治疗靶点EGFR的发现和相关研究的推动,肺癌精准治疗的崭新篇章正式开启。
据王洁教授介绍,在过去20年中,化疗是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方案。2021年,第三代进口原研EGFR靶向药正式获批术后靶向辅助治疗的适应症,无疑为肺癌患者带来多一份生存希望,意味着靶向药物已成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根据ADAURA III期临床研究显示,EGFR靶向药降低了80%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将有望惠及更多肺癌患者。
基因检测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靶向疗法作为肺癌精准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诊疗过程中也需重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教授强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无论肿瘤的具体分期,在使用有明确靶点的抗肿瘤靶向药物前,均需进行检测,形式上主要包含组织活检与液体活检两种。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预测患者预后,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2018-2019年,国内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相继获批上市,开启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杨帆教授表示,免疫治疗的问世造福了晚期鳞癌及无驱动基因的非鳞非小细胞肺癌、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等更多不同类型的患者,为更多中国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希望,而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更是成功破局了这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困境,使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提升至化疗时代的3倍。
“今年恰逢阿斯利康植根中国30周年,阿斯利康在深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支持见证了肺癌领域诸多的里程碑式突破。”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肺癌及肿瘤免疫治疗事业部负责人刘明表示,阿斯利康还通过推动肺癌的早筛早诊、精准诊断治疗、患者关爱康复的诊疗一体化方案,帮助肺癌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带病长生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
最新内容